top of page

​被低估的兩爬多樣性

Under-estimated diversity of herpetofauna

  台灣到底有幾種青蛙?幾種蜥蜴?幾種蛇?透過分子遺傳與次世代定序技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在台灣長期被低估的兩棲爬行動物多樣性。

  本實驗室近十年內發表的新種包括翠斑草蜥、鹿野草蜥(林思民),泰雅鈍頭蛇(游崇瑋),太田樹蛙(王盈涵),彩虹大臍蝸牛(黃致維)等。在新紀錄種的部分,我們在金門追蹤台灣體長最長的陸生動物:緬甸蟒(周時平、林彥博、游崇瑋);將白斑石龍子提升為台灣特有種(林思民),重新修正台灣蛇蜥的分類地位(林思民),並重新鑑定外來種琵琶鼠的物種和雜交情形(吳立偉、劉建秦)。乏人問津的蜥蜴體內血液寄生蟲,亦是我們關注的議題(王浥璋、林展蔚)。

 

  目前最新的研究主題是台灣滑蜥複合群(汪仁傑、呂嘉偉)和台灣蜓蜥複合群(王宇德)的島內分歧現象,並預計將會有更多的隱藏種被發現。

​脆蛇蜥與台灣蛇蜥的分類地位審定 [LINK]

泰雅鈍頭蛇的新種發表 [LINK]

​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的新種發表 [LINK]

太田樹蛙的新種發表 [LINK]

緬甸蟒的在金門的新記錄 [LINK]

​訊息溝通與傳遞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communication

  演化生物學中最有趣的議題就是近緣物種之間的生殖隔離。動物的生殖隔離經常牽涉到求偶訊息的溝通,因此聲音辨識、顏色辨識與求偶偏好,是本實驗室關注的題材。

  我們錄音探討蛙類鳴聲的演化,以及鳴聲對行為的關連,研究的對象包括翡翠樹蛙(張俊文)、小雨蛙(李閣桓、林彥博)、太田樹蛙(蕭郁薇)等。另一方面,我們以草蜥作為對象,研究睪固酮在婚姻色呈現過程造成的繁殖代價(林展蔚),並利用視蛋白基因了解草蜥的辨色能力(曾文宣)。

狹口蛙的遺傳與叫聲分化 [LINK]

生殖季節翠斑草蜥視蛋白基因的表現 [LINK]

翡翠樹蛙的聚集策略 [LINK]

涓涓小溪基因長流

Speciation and ​Gene Flow

  種化過程之中伴隨的遺傳交流是我們感興趣的問題。遺傳交流的難易程度牽涉到很多周遭因素,例如地形地貌的崎嶇,生態棲位的差異,或是近緣物種之間對溝通訊號的敏銳程度。台灣崎嶇的地形地貌促成了很多系群或隱藏種,而很多近緣的類群經常在非常小的尺度之內形成劇烈的遺傳分化。這些分化現象結合擇偶行為或是地理資訊系統,即成為非常有趣的研究題材。

  我們近年研究的對象包括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隔著立霧溪的物種分化(曾書萍),太田樹蛙與日本樹蛙的叫聲反應與基因交流(蕭郁薇),滑蜥屬複雜得亂七八糟的島內系群(汪仁傑、呂嘉偉),台灣蜓蜥的高山島嶼分化(王宇德),以及三種鈍頭蛇之間的攝食偏好與生態特徵替換現象(張凱翔)。

翠斑草蜥與鹿野草蜥的楚河漢界 [LINK] [LINK]

褐樹蛙的遺傳地景與台灣地形一致 [LINK]

多稜攀蜥的北漂大航海 [LINK]

RECENT NEWS

訊號溝通影響太田樹蛙與日本樹蛙的遺傳交流 [LINK]

生活史與繁殖策略

Reproductive tradeoffs

  草蜥屬的生活史與繁殖策略是我們長年關注的目標。藉由長期進行的標放-再捕捉,我們累積了超過八年、超過12000隻翠斑草蜥的生活史紀錄。藉由高速電腦的分析,這些紀錄可以提供我們可觀的生活史訊息。這也是實驗室歷久不衰的研究題材。

  目前,翠斑草蜥的繁殖研究隨著陳盈蓉、林展蔚兩位同學的畢業而告一段落;目前進行的則是以蓬萊草蜥為主(簡婉馨、陳濠森)。有別於翠斑草蜥,蓬萊草蜥體色多型性的展現比翠斑草蜥更為複雜。

翠斑草蜥的長期生活史研究 [LINK]

翠斑草蜥的斷尾大逃殺 [LINK]

bottom of page